Bitpie最新版app|都江堰的故事

作者: Bitpie最新版app
2024-03-07 23:45:10

千年历史的都江堰,古人的智慧震撼人心 - 知乎

千年历史的都江堰,古人的智慧震撼人心 - 知乎首发于行摄中国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千年历史的都江堰,古人的智慧震撼人心忆蓝记录生活的美好,遇见更好的自己离成都并不远的都江堰市,是以一座闻名世界的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命名的。都江堰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伟大,不仅在于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造福了千万百姓,更让人叹服的是古人的大智慧,让这座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无坝引水工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亲眼看见它并了解它的精巧设计后,就剩下两个字——震撼!战国时期,在秦灭蜀国后,由于当地水患不断,急需治水,于是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李冰为什么会在这里修建都江堰呢?如果从更高的空间往下看,你会发现都江堰正处在川西高原和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发源于川西高原雪山中的岷江,流经高山峡谷后汇成激流。而岷江的出山口就在都江堰境内。于是,李冰选择了在岷江出山伊始,就紧紧扼住它的“咽喉”,并利用地势差,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在来到都江堰之前,我所见过或认知中的水利工程通常都有高高的大坝,所以从玉垒山上看到都江堰时,我差点以为找错了地方。那么,无坝引水的都江堰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鱼嘴分水堤整个都江堰的最前端呈圆锥形,尖尖的,形似鱼嘴。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并利用地形优势实现江水按一定比例分流。在枯水期,大部分江水会流入内江;在洪水期,多余的江水会从外江流走。鱼嘴向后延伸是金刚堤,金刚堤实质上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飞沙堰泄洪道进入内江的水,在鱼嘴分水堤尾部的一处缺口处会遇到“飞沙堰”。当内江水量较小时,飞沙堰会拦水,使其进入内江灌溉区;当内江水量较大时,水位高度会超过飞沙堰,多余的水就排到外江,从而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飞沙堰还利用弯道环流形成的强大作用力,将岷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石块冲入外江,避免内河淤塞。宝瓶口引水口经过飞沙堰调节过滤的江水,会进入宝瓶口。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的狭窄通道,形如瓶颈。在两千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凿穿玉垒山、开辟宝瓶口是一个不小的难关。李冰父子带领当地的老百姓,用火烧石,再用冷水浇泼,让岩石一点点爆裂,然后进行人工开凿,最终挖开了玉垒山。开凿玉垒山所分离的石堆就在宝瓶口的旁边,称为“离堆”。用一张我画的示意草图来简单再现一下都江堰的整体运行情况。以宝瓶口为起点,开启了成都平原密如织网的灌溉水系。晋朝的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对成都平原如此描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之国也。其实,最早享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的关中平原,后来“天府之国”成了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正是都江堰。如今,人们还在纪念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向他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实现水旱从人的理想的功绩致敬!从玉垒山上往下看,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澜索桥非常显眼。它的初建时代已经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诗中出现过。它多次被损毁,又多次重建。从桥上走,一路摇晃到对岸,挺有意思的。国庆期间,长长的桥道上的人海,也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站在玉垒山上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貌。玉垒山有城隍庙、西关、玉垒关等多处景点。玉垒山里还隐藏着一条曲折的古道,因为通往松潘和茂县(岷江上游的藏族和羌族聚集地),因此叫松茂古道。它是旧时川西高原来往成都平原的要道之一。松茂古道的起点是玉垒山脚下的西街。在玉垒山上看见的一排排房子应该是西街的一部分。坐拥青山绿水的都江堰,也是多民族沟通交流的重要走廊。同在都江堰市的青城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据传他在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如今,我们来到青城山大多不是为了求仙问道,而是久居都市后可以亲近大自然。青城山的林木四季青翠,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成都人的后花园,夏天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青城山古意苍苍的山门的屋檐上,精致独特的道教雕饰仿佛在告诉每一个到访者,道是这座山的灵魂。道教崇尚“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近在咫尺的都江堰所体现的“崇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是否暗相契合?又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思考?本文的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所拍摄。未经同意,请勿转载。编辑于 2022-04-10 00:33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都江堰青城山​赞同 1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行摄中国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有故事”

穿越千年的100个都江堰故事,让你读懂“天府之源”_李冰_文化_历史

穿越千年的100个都江堰故事,让你读懂“天府之源”_李冰_文化_历史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穿越千年的100个都江堰故事,让你读懂“天府之源”

2024-02-22 11:14

来源:

文化圈儿那些事

发布于:山西省

原标题:穿越千年的100个都江堰故事,让你读懂“天府之源”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提到成都的都江堰市,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这句话。是的,都江堰这座城,因为有了治水建堰的李冰和青城创道的张陵而彪炳史册,但建城历史有2000多年的都江堰的故事又岂止只是这些。历代都江堰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包容,孕育了璀璨都江堰故事。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中,都江堰作家刘刚、马瑛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通过讲述100个历史文化故事,从历史、人文、迁客骚人,从山、水、道、熊猫,从桥、林、堰、古城和自然生态各方面来展示都江堰的美丽传奇。

一个引人入胜、深入人心的好故事,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把听众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然后润物细无声地传达讲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所谓“故事不难讲,讲好却不容易”。尤其是讲好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故事更是难上加上。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互联网时代,如何讲好城市故事,传递一座城市的独特声音,需要用心用情又用脑。散文集《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便是用心用情又用脑的代表。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深耕都江堰地方文化多年,学识渊博,笔力深厚,著作颇丰。其中,刘刚长期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天府文化旅游全彩双语连环画《青城山》《都江堰》等,而另一位马瑛,也热心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出版有《堰城书生赋记集》《月是故乡明》等。

展开全文

“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翻阅了家乡的历史,自古蜀人几为鱼的洪荒到现在柳浪莺啼的和谐清明。”用这句话作为本书《前言》的开篇,足见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都江堰这座城市的无限深情和热爱。在他们看来,都江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迢迢五千年,在秦时的湔氐道、汉时的青城山、唐时的导江县、宋时的永康军都留下了璀璨无比的文明印记。于是,这小小的县城,不仅因为有李冰和张陵,还因为有了杨玉环、徐花蕊的美丽,以及杜甫、陆游的吟唱而让天下游子忘归。而“千百年来,灌阳才人风生水起,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前如振臂一呼的王小波,后如蚕妇之吟的张俞。无论是江流接天之处,还是清馨孤香的宫观,无论是市井繁华街巷,还是稻菽芬芳的田野,都有故事曾经发生,莫不如琼浆甘露,丰饶着都江堰市本身”。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共讲述了包括《功追大禹赞李冰》《天府之源都江堰》《二郎寒潭伏孽龙》《马超率兵护大堰》《蜀中仙山道之源》《熊猫畅游都江堰》《黄帝访宁赐丈人》《药王搭棚识川芎》《板桥品茶青城联》《山深林密上皇观》《望帝春心化杜鹃》《赵公山上一捆柴》《大爱铸成夫妻桥》《王婆岩亦望坡岩》《李白青城读书台》《灌阳十景山水情》《古风蜀韵说西街》《藏宝青峰张献忠》《青城四绝话山珍》等在内的100个故事,每个故事只区区千字左右,却娓娓道来,语颇隽永。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建成后,孕育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即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作,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因此,《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的开篇便从李冰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说起。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插画(张法/绘)

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者,李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早期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简直是凤毛麟角。最早记录都江堰的《史记·河渠书》,司马迁只写了三个字:“蜀守冰”,有名无姓。在《功追大禹赞李冰》一文中,作者爬梳史料,找到了部分信息:“据传,李冰自幼聪慧,勤奋读书,12岁即能背诵《老子》《诗经》《论语》。少有大志的李冰饱读诗书,对自然科学尤其热爱。稍大,精天文、通地理的李冰游历全国,沿途做了许多有利于民众的好事,在全国渐有名气。秦昭王三十五年 (前272),经名相范雎力荐,昭王任命“李冰为蜀守”。李冰,时年仅30岁。郡守刚一到任,便与随员一道风餐露宿,溯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沿途记录历年水情,踏勘山势、水势,历经数月,带回大量珍贵的资料。之后,李冰废寝忘食,查阅大禹治水资料,在白沙 (今都江堰市龙池镇) 与城区之间反复勘察、比较,最后科学选定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堰址。”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插画(张法/绘)

都江堰有二王庙,所谓二王,指的就是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李二郎是否有其人,目前还是一个谜。不过,在《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中,关于李二郎的传说故事倒是不少。比如《二郎寒潭伏孽龙》,可谓精彩万分:“岷江水中曾经有一条孽龙,它时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李冰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派儿子李二郎擒拿孽龙。李二郎与那孽龙从江中战到天上,又从天上战到江中,战了九九八十一个回合,终于将孽龙打败。孽龙见李二郎勇不可当,连忙虚晃一招,向西边云深雾重的大山中逃去。李二郎睁开三只眼巡视一阵,见孽龙正逃往中兴三溪两河,便与王婆商议,化成卖面的王婆在途中等候。孽龙又急又饿,见路边有个岩窝里扯着‘王婆麻辣面’的招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卖面,便要了一碗面条吃。谁知这面条一下肚就变成了锁心锁肺的链条,顿时让孽龙动弹不得。二郎还原了真身,押着孽龙回到都江堰,把它囚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之中,叫它永居寒流深渊,永世不得再作孽于人间。二郎化身擒拿孽龙的地方原来是山野岩窝,因为这个故事,现在都叫它‘王婆岩’,二郎囚禁孽龙的深潭便称之为‘伏龙潭’。后来,人们为感念李冰父子的恩泽,将建于离堆之上的‘范贤馆’扩建,改名为‘伏龙观’,以纪念其‘伏龙’的功绩。”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插画(张法/绘)

在这本书中,景点、人物、典故、传说、美食、诗词、音乐等无所不包。写到名菜——宫保鸡丁的来源时,“相传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在都江堰修堰时巡查江河,十分勤勉,为民效力,废寝忘食。一天,鱼嘴重建工程即将完工,丁宝桢在工地指挥民工,竟忘了时已过午,腹中饥饿难耐,便带着家仆走上二王庙下河街子寻填腹便餐。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从附近一农家院中飘出,于是信步走进院中,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炒菜。喜爱烹调的丁宝桢连忙走上前问汉子炒的是何菜,汉子答道:‘“爆炒鸡丁。’汉子热情地让丁宝桢品尝一下,丁宝桢毫不客气地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连忙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这般鲜嫩?’汉子答道:‘此乃取当地土鸡鸡脯肉切丁,而外薄裹水淀粉以利于快熟且可防味泄,再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盐酱油、料酒、葱、姜、蒜等调料,经旺火爆炒而成。成品色泽红亮,鸡丁细嫩,花生米酥脆,咸鲜香辣,佐酒、下饭均宜。’丁宝桢抚须点头,夹出盘中一带肉花生入口里,细细品味,果真是别有滋味。这道菜令丁宝桢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遣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每每远客到,必用此道菜为压轴菜招待客人,百吃不厌,世称美味。”写到青城山之“幽”,追根溯源,竟跟杜甫有关:“据载,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诗圣杜甫来游青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千古名句。他把青城山的特点作了精准的概括,以一‘幽’字让青城与天下名山共列于人间。”说到杨贵妃,人们对她与唐玄宗的爱情耳熟能详,但对其出生地却知之甚少。《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中讲述了都江堰落妃池的传说故事:“在盛唐荣华至极的喧嚣后,落妃池在春华秋实的日子里经过了一千多年,波澜不惊地静卧在迎祥寺旧址附近,偶尔有一两只翠鸟掠过池水,让野生的芦苇飘起几缕飞絮。相传,杨玉环少时并非天下绝色,且患皮肤病,一次偶然落入池中,被迎祥寺和尚救起,并且用茶叶水为她沐浴,杨玉环才一天一变,长成了沉鱼落雁之貌。明代杨升庵曾有诗咏此池:‘妃子池连玉女房,温柔近白云乡,光涵色界三千顷,润接华清第一汤……’落妃池的传说与杨玉环的出生地有关,她是否是都江堰人史上也从未断过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每个故事都配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张法的一幅国画作品,画艺精湛,集美学精神与文化蕴涵于一体。而且,本书的目录、《前言》《后记》均辅以英文,彰显了都江堰这座城市的国际范儿。

地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文化,守护文明根脉,才能鉴往知来,积淀乡情。在《后记》中,两位作者透露了创作目的:“让全中国、全世界的游客们更加了解都江堰,注目都江堰,向往都江堰;使都江堰人更详尽地了解吾乡故土,讲好自己家乡的故事,传播天府源头的声音,深爱这座古老并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从而生发出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过弘扬包括都江堰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正是这本《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价值所在。(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_百度百科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都江堰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5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都江堰[dū jiāng yàn]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1] [18]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12]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7]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8] [12]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9]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10]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15]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8]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中文名都江堰外文名Dujiangyan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开放时间08:00—18:00景点级别AAAAA级门票价格80元/人占地面积约 200 亩(渠首工程)著名景点伏龙观、二王庙灌溉面积1130万余亩编    号2-36-3-21目录1历史沿革▪修建背景▪修建过程▪现代建设▪岁修制度2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3主要景点▪水利工程▪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卧铁▪其他景点4水利功能▪综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5所获荣誉6历史文化▪名称来历▪石像发掘▪治水经验▪艺文▪节会7价值意义8旅游信息历史沿革播报编辑修建背景都江堰风景(2张)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饱受战争痛苦的人民,渴望中国统一。当时,落后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一跃成为“国富兵强,长雄诸候,周室归籍,四方来朝”的强国。国势振兴、实力雄厚的秦国,亟欲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秦欲统一中国,必须有其坚实的后方基地,为它提供可靠的兵力、财力,故早有图巴、蜀之意。首先,秦惠王诱使蜀王修通了“石牛道”,并不断用金银美女去麻痹蜀王。《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都江堰(3张)公元前316年,处于奴隶制割据的巴、蜀两国发生了激战。《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候,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这就为秦灭巴、蜀造成了机会。秦国的司马错分析了巴、蜀形势,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向蜀扩展的时期已到。提出了秦灭巴、蜀,政治上秦有“禁暴止乱之名”,符合巴、蜀人民的愿望;经济上,“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军事上,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战略主张。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同年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举兵从石牛道伐蜀,蜀兵败,蜀王被戳。蜀国灭亡后,秦在蜀地置蜀侯及蜀相,推行封建制度。从此,奴隶制割据的蜀国,迅速向封建制社会转化。封建势力的兴起,为都江堰的创建,准备了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江堰修筑之前,成都平原的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蜀以务农为本,并有治水的要求和能力。《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又说,司马错伐楚时,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曾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即广都,今四川双流区一带)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足见成都平原的农业,已具有相当水平,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秦为促进生产的发展,将蜀地建设成可靠的战略基地,势必要兴修水利。要兴修水利,政局稳定是先决条件。故秦并蜀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加强秦在蜀中的政权力量,首先“乃移秦民万家实之”。此举也给蜀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立刻修建了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使之成为既是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军事设防的堡垒。《华阳国志·蜀志》说:成都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这表明秦政府已着手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即用封建的个体工商业,伐替了原蜀国的奴隶制工场。秦灭蜀后的三十多年间,先后平定了蜀侯、蜀相的三次叛乱。公元前285年,秦昭王采取了断然措施,废蜀侯,“但置蜀守”。彻底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此时,蜀地人民得到了休生养息,生产有了发展,故人心归顺,政局稳定。这既从生产关系上为解放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也从组织上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保证。 [9]修建过程在都江堰修建之前,蜀国人民对岷江的开发和利用,已有很多贡献。《尚书·禹贡》说:“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水经注·江水》亦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杜宇时期,“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等。这些先行者在水利工程上所取得的经验,为后来都江堰的创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梁时民、李锛、张跃进绘国画《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19]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李冰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出高山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二是“壅江作”。即修筑都江堰分水堤。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岷江正流)向左的弧形弯道(这段弯道称为内江),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带泥沙仍奔向正流。因此,大大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泥沙淤积,使渠道的畅通得到保障。《益州记》在叙述这段史实中写道:“江至都安,堰其右,检其左,其正流遂东……”。意思是说,岷江水流,经分水堤右侧的导引和左面山岩的钳制,驯服地流向成都平原。三是“穿二江成都之中”。即在离堆引水口以下,开凿两大干渠(即今之走马河、柏条河),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9]鱼嘴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因大堰之口建于湔江口,湔江为现白沙河)……俗谓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安县,为原灌县之古名,为控制成都平原安全之地,都安大堰,实为控制天府之国安全之大堰。鱼嘴位置选择的科学性:在岷江上利用河心州的淤滩修建分水工程,可以将宽阔的岷江河道缩窄,将河道形势由宽浅式转化为窄深式,一方面有利于非汛期沱江口的进水,另一方面,利用凿开的宝瓶口将汛期的洪峰引进成都平原,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减岷江洪峰对沿途带来的洪水威胁。都江堰工程布置图清代水利专家在对都江堰创建过程及历史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当初李冰将鱼嘴选址在湔江口,主要是因为有利于沱江的进水,而到了清代,沱江口早已不存在,百丈堰(渠)也一去不复返,如再将分水鱼嘴建在上游,一方面是工程规模较大,耗资巨大,另一方面,引水口的冲淤也不稳定,且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也较高,把鱼嘴分水工程直接建在离堆旁边的人字堤,可以大大减少工程规模(不再有飞沙堰以及分水鱼嘴至飞沙堰之间的分水堤埂工程了),同时大大减小工程维护成本和管理难度。分水鱼嘴在人字堤这一工程布局,对宝瓶口的分水、分沙非常不利。一是因为没有上游外江的分洪,全部洪水涌向离堆附近,必然增加宝瓶口的进水流量,这对成都平原的防洪非常不利;二是由于失去外江和飞沙堰的排沙作用,宝瓶口的进沙量也必然增加,这就加重了岁修时渠系的清淤任务;同时,洪水直冲离堆,对离堆的安全也构成威胁。因此,后来鱼嘴位置又再次上移并恢复了飞沙堰工程。宝瓶口据《史记·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至于所过,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飞沙堰唐代,应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巨浪淘天,沱江进口段两岸的山体崩塌,沱江进水口断面不断缩小而成百丈渠,内江水大时,只靠狭小的百丈渠和内江右岸的平水槽泄水已不能满足内江河段泄水的需要,如不在内江右岸及时修建旁侧溢洪道,在洪期,宝瓶口的进水量势必加大从而对成都平原形成洪水灾害威胁。在此情况下,飞沙堰的修建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唐一官至侍郎的官员主持修建了这一旁侧溢洪道,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将该溢洪道称作侍郎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有侍郎堰,其东百丈堰(应为原沱江口演变而来),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龙朔中筑。”后,因不断的地质灾害导致百丈渠最终逐渐封闭,为解决内江总干渠北面(内江总干渠左)灵岩山前沿原百丈渠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便在宝瓶口下游的内江总干渠左岸修建了导江堰支渠,宋“永康军岁治都江堰”时,将导江堰支渠两岸种植杨柳树以保护渠堤,故导江堰支渠至此后又改称杨柳河。都江堰全景现代建设工业供水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成都市长期处于消费型旧城市面貌,经中央批准在成都东郊兴建综合性工业区,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生产型的新兴城市。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大,需要都江堰渠首总来水量中供应。为保证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常年不断,又要保证都江堰内江断流岁修工程全面进行,经水电厅农水局勘测设计,报经省计委以(63)计斟字第4号、55号文件批准修建都江堰内江岁修工业引水工程。工程于1963年2月4日正式开工,11月6日主体工程完工通水,1964年6月全部完成,6月30日由省水电厅农水局主持验收。工业引水(暗)渠全长1502.3米,起自外金刚堤尾部进水闸,止于走马河上游尾水闸。 [10]外江闸都江堰渠首原为无坝引水枢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的灌面从1949年的282万亩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679万亩。由于灌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内外江灌区面积发展的不平衡,仍沿用杩槎、竹笼等传统工程拦水调节流量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批准后,于1974年4月建成了外江闸。工程建成后,内江宝瓶口每年净引水10亿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灌区用水矛盾,至1993年底,都江堰灌区灌面突破1000万亩。 [10]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按照都江堰设计灌溉面积1500万亩的要求,宝瓶口设计引水流量需达480平方米/秒,加大流量需达530平方米/秒,加上1963年已建成的成都工业用水引水工程,在内江进行断流岁修时,通过从外江引水过飞沙堰(平交)坝尾处,每次均采用钢筋混凝土临时挡板挡入工业引水渠,其安全保证率低,如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严重影响成都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造成重大事故。在此情况下,经请示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批准,在保持飞沙堰原貌的情况下,于1992年在飞沙堰尾部建成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工程建成后,经过多年来的运行验证,工程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10]岁修制度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民国十六年(1927年)。 [15]地理环境播报编辑位置境域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千米,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千米, [1]其由渠首部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遍布四川7市40个区(市)县的灌区组成,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7]都江堰景区地质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处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与成都平原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部,属龙门山脉的西南延展部分,是中国龙门山大断裂带通过的地区。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分布于西北部,直向北东。因受到后期燕山、喜山运动的影响,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尤以南段纵向、横向断裂极为广泛。二王庙断裂属压扭性断层,是龙门山前山江油—都江堰断裂的一部分,从彭州通济场西南经宽河坝入境,又经洞坛口、懒板凳、火车站至二王庙,过岷江后南折,至泰安寺和两河乡北部入崇州市境。都江堰市境内长约50千米,呈北东30—60度走向,平均约为45度,断面倾向310—330度,倾角45—53度。其中,彭州花龙门至都江堰市火车站一段,断层线走向由北东45度转为北东20度,向北突出,切断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侏罗统莲花口组。在二王庙处断层线近于东西向,其南有三条北东向的次一级小断层与之斜接。过岷江后,走向变为南西,至泰安寺和苟家坪以南,发育两条北东向的压扭性分支断层。二王庙断裂为重力梯度带,这与它是高山与平原的分界地带相符。据二王庙跨断层定点短水准测量,断层北西盘和南东盘均有相对升降。龙门山北段向斜、背斜构造较完整,江油—都江堰市一带可见自西北向东南推掩的叠瓦式断层和飞来峰构造,即石炭二叠系地层逆掩在侏罗系地层之上。东南部为成都场陷,自老第三纪末期以来,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龙门山、龙泉山褶皱生起的同时,相对逐渐地陷落,堆积厚度达257米。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部分属新生界第三系河流相沉积地层,下部为砂泥岩,上部为砂砾岩。 [6]地形地貌都江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龙门山南段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由一系列北东一南西向山地构成,地势高亢,山岭海拔3000米以下。东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海拔一般在720米以下。 [6]气候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1]水文都江堰(5张)都江堰建在岷江出山口处。渠首以上总集水面积2303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50.82亿立方米。控测岷江上游的水文站有两个,一个是干流出山口处的紫坪铺水文站,控测集水面积22664平方千米,占岷江上游总集水面积的98.38%。一是白沙河出口处的杨柳坪水文站,控测集水面积363平方千米,占总集水面积的1.58%。白沙河口至都江堰渠酋有集水面积10平方千米,占总集水面积的0.04%。紫坪铺水文站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设站,测流断面平均水位海拔743.38米。据水文站45年的资料,年均流量46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45.7亿立方米。最大年均流量61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95.1亿立方米(1937年);最小年均流量36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5.6亿立方米(1959年)。年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值较差1.69倍。最大洪峰流量5480立方米/秒(1964年7月22日),最枯(瞬时)流量74.7立方米/秒(1979年2月3日),洪、枯流量值较差73.36倍。白沙河发源于龙门山系中段茶坪山脉光光山南麓,海拔4262米,主峰海拔4632米。河谷自北向南,到都江堰市区西白沙乡汇入岷江干流,全长48千米,集水面积363平方千米。1953年11月设立杨柳坪水文站,测流断面平均水位海拔754.57米。据32年实测,年均流量16.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5.105亿立方米。最大年均流量21.6立方来/秒,年径流量6.818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均流量9.5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25亿立方米(1974年),年均最大最小值较差2.25倍。最大洪峰流量1450立方米/秒(1972年8月24日),最枯流量1.50立方米/秒(1983年1月2日),洪枯流量值较差966.7倍。岷江枯水季节基本无沙,6—9月丰水期泥沙约占全年泥沙量的78—98%。泥沙测验队1955年开始实测,根据泥沙资料计算,紫坪铺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559克/立方米,输沙率266千克/秒,输沙量838万吨/年。其中,6—9月平均悬移质输沙率721千克/秒,年输沙量760万吨,占全年输沙量的90.7%。最大日平均悬移质含沙量30.4千克/立方米,最大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86900千克/秒(1964年7月22日)。杨柳坪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595克/立方米,输沙率9.64千克/秒,输沙量30.4万吨/年。两站合计输沙量868万吨/年。据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1989年《都江堰总体规划报告》资料,都江堰渠首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为150—200万吨,其中紫坪铺为143—145万吨,杨柳坪为5—7万吨。总输沙量1018—1068万吨/年,其中紫坪铺981—983万吨/年,杨柳坪35.4一37.4万吨/年。最大年输沙量为2594万吨,其中紫坪铺为2460万吨(1956年),杨柳坪为134万吨(1974年)。最小年输沙量266万吨,其中紫坪铺258万吨,杨柳坪8万吨。 [6]主要景点播报编辑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二王庙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1]伏龙观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1]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1]卧铁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1]其他景点秦堰楼都江堰内还有灌县古城 [20]、奎光塔、虹口景区、南桥、园明宫、清溪园、都江堰城隍庙、玉垒关、离堆公园、秦堰楼、玉垒山公园、掷笔槽、青城外山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两河漂流药王庙、幸福大道、翠月湖、灵岩。 [1]水利功能播报编辑综述都江堰(26张)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8] [12]鱼嘴岷江鱼嘴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素有“分四六、平潦旱”之称,并能使岷江总来沙量80%以上的泥沙(推移质和悬移质)从外江(岷江正流)分走,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1] [8] [10]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1]飞沙堰飞沙堰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飞沙堰的主要功能:拦水、分洪、排沙。治水三字经中有“深淘滩、低筑堰”六字,“深淘滩”即指都江堰渠首内江大修期间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淘淤,深至所埋“卧铁”露出来为止,而“低筑堰”即指飞沙堰的堰顶高程,目前为飞沙堰正中的堰顶高程为河床以上2.05米。“深淘滩、低筑堰”是相辅相承的,互为前提,保证过水断面,以确保宝瓶口的进水量。 [1] [8] [10]飞沙堰功能原理:洪期,岷江内江段洪水主流直冲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山体,该山体形成的自然丁坝直接改变了水流方向,经过丁坝的强制作用,内江水主流直接冲向内江右岸的飞沙堰中心,由于水流较大,冲大于淤,水流在经过丁坝的强制转向后大部分能量并未得到释放,水流越深,能量释放越难,深层水带着巨大的水能同沉积在该段的推移质(卵石等)进行搏击,最终将卵石等推移质挑向对岸的飞沙堰,水能在搏击的过程中能量得以释放,同时飞沙堰的强排沙功能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据都江堰渠首原型观测,直径近2米的卵石均能通过飞沙堰排入岷江正流,这样就保证了进入宝瓶口的水流夹砂石量相对较少。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1] [10]宝瓶口宝瓶口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1] [8]所获荣誉播报编辑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5]1982年2月23日都江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1996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中宣部、民政部、住建部、人事部、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7]199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7]2000年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17处世界文化遗产。 [1] [5]2006年都江堰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5]2007年都江堰被列入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5]2011年都江堰被评为“风景名胜区数字化示范基地”。 [5]2012年都江堰被评为“全国智慧景区示范单位”。 [5]2012年都江堰成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5]2013年都江堰摘得四川省“金熊猫奖”。 [5]201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4]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式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4]2020年11月18日都江堰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17]历史文化播报编辑名称来历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被称为“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唐代,都江堰被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于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因此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11]石像发掘李冰石像1974年,都江堰迁建安澜索桥,工人第一次在河床内挖出石人。后来,这尊石像被文物专家考证为李冰像,被移往伏龙观供奉。由于李冰像上镌刻有“建宁元年”字样,证明为东汉建宁年间所造,因此排除了是李冰所造石人的可能。1975年初,在距李冰像出土地点约60米处,一尊持锸石人像再度被发现,这尊“堰工”像,被多数考古界专家认为是李冰所造三石人之一。 [13]2005年3月,在李冰石像出土地的附近,又出土了两尊石像、一块汉代石碑和几十件石构件。石碑为下宽上窄的梯形,在弧形碑额上雕刻有浅浮雕朱雀图案。碑上有15行共414个字,字体峻秀,详细记录了立碑的原因和过程。 [14]治水经验六字诀六字诀,即“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所谓“深淘滩”,是指对内江凤栖窝下面的一段河床,每年淘淤必须淘至河中所埋“卧铁”为准。其所以要深淘,是为使内江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否则,就会使次年春耕用水期间,在相同水位下,宝瓶口进水流量不足,不能保证灌溉用水需要,故有“深淘一寸,得水一寸,深淘一尺,得水一尺”的说法。同时,如不深淘,也会在汛期抬高水位,增大飞沙堰压力,冲毁飞沙堰,造成成都平原缺水灌溉。所谓“低作堰”,是指飞沙堰不宜筑得太高,一般只应高出坝前河底二米左右。否则,“堤过高,则至秋水滥伤禾”,也会影响飞沙堰的泄洪和排沙效果。 [9]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都江堰治水“三字经”,系对历代治水的经验总结。见诸于文物的,是在清同治以后。现二王庙石壁上有两种“三字经”: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坼,将历代都江堰治水的经验,编成治水“三字经”,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堰。”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知成都府事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了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遇防患。遵旧制,毋擅变。” [9]八字格言清光绪元年(1875年),署水利同知胡均,自撰并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八字,刻于二王庙山门上。这是古人留下的治理都江堰的要领,现仍适于整治河道的原则。 [9]新三字经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对治理都江堰作了指示,温江地区也提出了意见。根据这些指示和意见,都江堰管理处组织金马河沿河各县技术人员,又一次对河道进行了规划,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都江堰排洪河道金马河及各灌溉干渠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新三字经”。内容是:“深淘滩,高筑岸,疏与堵,要全面;险工段、双防线;前有失,后不乱;堤夯实,坡改缓;基挖够,漕填满;石砌牢,脚放坦;勤养护,常看管。”该“新三字经”,是指导今天都江堰排洪河道和各输水河道的治理而言。对于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确保防洪安全,保护农田,发展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9]艺文诗词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都江堰二王庙对联》①一门两禹,六字春秋②上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下联: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都江堰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余秋雨散文题目:《都江堰》作者:余秋雨节会都江堰放水节都江堰放水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1]二王庙庙会二王庙庙会二王庙庙会时间为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至农历6月26日。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两日后为李冰生日,正值鸟语花香之时,受到都江堰恩泽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二王庙焚香祭祀,怀念都江堰的缔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庙主持举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会,摆设道场三天。今二王庙庙会,不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剧表演等内容,还有川剧变脸等绝活展示;每岁庙会,二王庙内烟霞蒸腾,万人朝拜,空前盛况,不减当年。 [1]价值意义播报编辑都江堰(2张)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现都江堰地势图(2张)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8]旅游信息播报编辑交通 [2]火车成都站乘火车至都江堰站,票价10—15元/人,下车后需乘坐9路或6路转101路公交车至都江堰景区,成都北站至离堆公园站,票价10—15元/人,离堆公园站可步行至都江堰。 [2]汽车都江堰距成都市39千米,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即可到达,成都西门车站10分钟一班旅游车直达都江堰市,在都江堰市内可乘1路、4路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到达景区。另外,有大巴车从成都茶店子直达都江堰市客运中心,每天早6:30发班,下午7:00收班。 [2]景区直通车成都市内各大景点都可以乘坐景区直通车直达都江堰,沿途不停靠,不转车,方便快捷。当然,也可以在都江堰乘坐直通车去往成都市内的各个景点。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均有往返都江堰的景区直通车。武侯祠/锦里→都江堰发车时间:10:30、12:30乘车地点:武侯祠南郊公园停车场宽窄巷子→都江堰发车时间:10:30乘车地点:长顺上街127号窄巷子口价格:29元起都江堰→武侯祠/锦里发车时间:16:30、17:00。都江堰→宽窄巷子发车时间:16:30乘车地点:P2停车场(101公交站对面)价格:29元起门票成人票:80元/人学生票40元/人亲子优惠票80元/人老年免票 [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为什么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知乎

为什么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地理成都水利都江堰景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想了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及其超乎寻常之处。关注者1,116被浏览1,235,48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127​8 条评论​分享​67 个回答默认排序星球研究所​2021 年度新知答主​ 关注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一个“超级成都”才得以诞生。本文由 融创中国 特约制作在成都西北部,有一片与众不同的土地。论面积,它只是14000km2大成都的1/12;论行政区划,它也只是成都下辖20个区县市的一份子。▼02.都江堰市位置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但是,它名为都江堰,一个以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命名的城市。这个名字便注定了它的不凡。在这里,横断山脉与成都平原比肩为邻,一边万峰耸立,一边沃野千里。▼03.从城市遥望巍峨耸立的群山,摄影师@何益在这里,河流穿行于高山峡谷,又漫流于广袤平原,一边咆哮激荡,一边随性发散。▼04.平原上摆荡的河流,摄影师@李祺在这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鼎足而立。前者是历经800万年演化的孑遗国宝的家园,后两者是持续运转2200多年的工程奇迹,和香火绵延1800多年的道教名山。▼05.青城山与大雪塘同框,摄影师@蓝天这里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何会诞生截然不同的两类奇观?01 超级阶梯都江堰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从高空俯瞰,一座清晰的“台阶”近南北方向延伸,将其分为两个迥然相异的世界。▼06.青藏高原-成都平原过渡带的“超级阶梯”,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台阶”以西是群山的世界,两大山脉分据南北。▼07.都江堰市地形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北部是龙门山,地形起伏较大且高差悬殊。其中光光山最高,海拔4582米,为都江堰市最高点。▼08.从城市遥望光光山,摄影师@刘向琼南部属于邛崃山东支,其中令人瞩目的是海拔2434米的赵公山,笔直陡峻的山体一字排开,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山墙。▼请横屏观看09.赵公山,摄影师@何益距赵公山不远处则是闻名遐迩的青城山,由一系列山形各异的山峰组成,分别名为高台、天仑、笔架、香积、青峰、丈人、鬼城、木鱼、铰子、玄真、飞赴、赤城、龙居、药王、乾元、三狮、凉风顶、禅师岩、混元顶、轩辕顶等,人称“青城36峰”。其中高台山最高,海拔1260米,为青城第一峰。▼10.俯瞰青城山,楼阁所在处即为高台山,摄影师@卢鸣浪“台阶”以东则是平原的世界,最低海拔不足600米。▼请横屏观看11.近处的平原与远处的高山形成鲜明对比,摄影师@陈和勇从高山到平原,急剧变化的地形好似一道巨型屏障,挡住了水的去路。每逢夏秋季,远道而来的暖湿气流沿着成都平原向西推进,迎面撞上“超级阶梯”而被迫爬升,形成频繁的降雨,这便是著名的华西雨屏带。▼12.山中云海蒸腾,摄影师@刘向琼丰沛的降雨在群山之中汇聚成溪,溪流纵横交错、弯曲摆荡,加上地形高差悬殊,或切割出峡谷,▼13.虹口峡谷,摄影师@李祺或跌落成瀑,▼14.山间瀑布,摄影师@曹维兵或流入湖泊。▼15.龙池,位于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摄影师@陈和勇最终,大大小小的河流汇入岷江。▼16.岷江为都江堰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下图为奔流直下的岷江,摄影师@曾岷岷江汹涌澎湃,裹挟着砂土碎石冲出山口,进入平原,在山前不断摆荡。砂石呈扇状沉积,经年累月之后,居然冲积出一片广袤的沃土。▼17.冲积扇形成示意,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丰富的地貌、充沛的水源以及温润的气候,则在“台阶”的两侧孕育出两种生命世界。群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参天古木遮天蔽日。▼18.植被铺满山体,摄影师@李祺以青城山为例,森林覆盖率超过72%,四季苍翠、幽深莫测,其中不乏珙桐、银杏、青城石栎等多种孑遗、珍稀和特有植物。▼19.青城山中遮天蔽日的树木,摄影师@曹维兵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龙池国家森林公园中的猕猴,摄影师@肖树清平原地带则成了人类的家园,早在4500年前,先民们便踏足了这片土地。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农田。▼21.农田景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就这样,迥异的地貌、水系、生命等在这里各安其所,特别的地理位置让都江堰成了一座分隔两个世界的“超级阶梯”。▼22.山地与平原,摄影师@巫栎鸿但是,从阶梯奔流而下的岷江在平原上肆虐泛滥,却成了人类的大麻烦。02 超级工程多雨季节,水量暴增的岷江在冲出山口之后,犹如脱缰的野马,漫过堤岸、肆意横流,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正所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引自岑参《石犀》另一方面,冲出山口的岷江并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地带,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垒山,于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23.岷江被迫向南流动示意,底图源自@Esri Image Map一边是洪水肆虐,一边又赤地千里。面对岷江这样的“捣蛋分子”,一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治水运动就此展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都江堰水利工程。▼24.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摄影师@陈和勇整个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座分水堤坝,名为“金刚堤”,它将岷江分为近西一侧的外江和靠近玉垒山一侧的内江,堤坝的顶端名为“鱼嘴”。▼25.现今的鱼嘴由混凝土和鹅卵石筑就,下图为平缓插入水中的鱼嘴,摄影师@赵靖影鱼嘴可以根据水流的流量,按固定比例实现分流。在丰水期,岷江径流量大,流经鱼嘴的江水有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而枯水期则恰恰相反,这便是“四六分水”,可谓精巧绝妙。▼26.鱼嘴分流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27-28.不同时期的内外江对比,摄影师@邓青此外,鱼嘴还具有排沙的功能。以洪水期为例,大量的水流进入外江,同时也带走了大部分沙石。而进入内江的沙石,则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来处理。在金刚堤的末端,有一段名曰“飞沙堰”的低矮堰体,仅比河床高出约2米。一般情况下,它属于内江堤岸的一部分。▼29.枯水期露出水面的飞沙堰,摄影师@李昌华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与此同时,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飞沙堰”。▼30.汛期飞沙堰溢流的场景,摄影师@唐潮工程的第三部分,则是一道位于玉垒山山脊上的缺口。▼31.玉垒山山脊上的缺口,摄影师@巫栎鸿内江水经此缺口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而且其细长如瓶颈可像水龙头般控制进水量,人们赞其为“宝瓶口”。▼32.俯瞰宝瓶口,摄影师@唐潮就这样,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加其他辅助设施,便组成了这座宏伟的超级工程,都江堰。▼33.现今都江堰工程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但是如果仅止于此,都江堰水利工程也许算不上伟大。它的特别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它的选址。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又探查周围地貌和勘测岷江,最终将工程位置选在了岷江穿越山地与平原交界的一点。▼34.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位置,底图源自@Esri Image Map其二,则是持续千年的维修。都江堰并非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人们须淘除沙石直到适当深度,为此河底至今还放置有4根标记深度的“卧铁”。同时,飞沙堰、金刚堤等其他结构也须完成加固和修复。▼35.2014年冬季维修鱼嘴的场景,摄影师@张铨生一年一度的工程维护,人称“岁修”,这也正是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36.岁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相传李冰曾将岁修总结为治堰准则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下图为嵌刻在二王庙石壁上的六字诀,摄影师@张铨生其三,是它的放射状灌溉系统。经宝瓶口流出的内江水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可靠水源,为了将水源的价值发挥极致,历朝历代的人们又将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在平原地带发散开来。▼请横屏观看37.四大干渠穿城而过,摄影师@陈和勇再由干渠细分为更多、更小的河道和水渠,它们流经田野,▼38.水流滋养的农田,画面远处为外江,摄影师@张铨生穿过城镇,▼39.城区中的柏条河,摄影师@唐潮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放射状灌溉系统,灌溉面积在两宋时期便达到1300平方千米,比香港的面积还要大。▼40.都江堰放射状灌溉系统示意,底图源自@Esri Image Map所以说,都江堰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它不光化解了洪水猛兽,甚至还变水害为灌溉之利,成为惠泽万民的利民工程。与此同时,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哺育下,一个超级成都也随之诞生。03 超级成都建成了都江堰,也就打开了成都平原的“水龙头”。得益于充足的水源,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写道:▼蜀守冰凿离碓(堆),辟沫水之害,……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飧[sūn]其利——下文出自《史记·河渠书》旱涝频仍的成都平原从此沃野无垠,正所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下文出自《华阳国志·蜀志》▼41.成都平原上一望无垠的农田,摄影师@陈和勇农业的繁荣,使得成都平原崛起为中华大地上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曾让三国时期的蜀国可以一度与吴、魏两国抗衡。上自秦汉、下至抗战时期,在无数次的战乱中,成都平原上的粮草辎重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堪称国家资源储备的大后方。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一个“超级成都”才得以诞生。▼42.从飞机上俯瞰成都平原,摄影师@姜曦反过来讲,都江堰城市本身则成为了“超级成都”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岷江以及众多河流则是沟通山地与平原的天然通道。▼43.沿岷江河谷延伸的松茂古道,起点位于都江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成都平原的各式商品沿通道进入西部山区,西部山区的山货特产又顺着通道而下,经都江堰而后运往成都。就这样,都江堰成为了成都平原与西部山区的贸易中转站。曾有谚语流行民间:搬不完的灌县,填不满的成都。▼44.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下图为灌县古城,摄影师@艾斌都江堰还是“超级成都”的边防重镇。在历史长河中,成都平原多为国家边境,而横跨山地与平原的都江堰,自然便成了成都的西部屏藩。尤其在唐代,这里是唐王朝与吐蕃王国的争夺前线。为了镇守这一要塞,唐王朝在岷江河畔的玉垒山上建造了玉垒关,它傍崖临江、居高临下,被誉为“川西锁钥”。▼45.雪中的玉垒关,摄影师@曾岷而都江堰城,也变得繁华富庶、家给人足,令人流连忘返。▼46.青城山下的古镇,摄影师@叶长春密布的水渠连通千家万户,各式古桥连通两岸,有横跨岷江的索桥,▼47.安澜索桥,摄影师@叶家骐也有雕梁画栋的廊桥。▼48.内江上的南桥,摄影师@王毅各类建筑点缀大地,既有楼殿亭阁层层错落的二王庙,▼49.二王庙,摄影师@余振威也有守护一方的城隍庙,建筑对称分布,蔚为壮观。▼50.规模宏大的城隍庙,摄影师@邓志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道文化源远流长的青城山,▼51.青城山山门,摄影师@李琼山中宫观傍山而立、巍峨气派。▼52.青城山上的老君阁,摄影师@陈和勇除了道教宫观,还有隐于山林的各种佛寺。▼53.普照寺,摄影师@王进儒家文化同样在此生根发芽,文庙等建筑拔地而起。相传在明代,都江堰河西地区文风不兴,人们因而筑起奎光塔,“以蓄其气”。▼54.奎光塔,摄影师@陈和勇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感念李冰父子之功,当地人将其奉为四川保护神,这便是流行于四川的“川主信仰”。▼55.毗邻宝瓶口的伏龙观,奉祀李冰父子,摄影师@陈和勇而青城山和都江堰,又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造访 。杜甫临都江堰而豪气干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自杜甫《登楼》陆游登青城山而文思泉涌。▼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出自陆游《登上清小阁》▼56.青城山,摄影师@唐潮这就是都江堰的故事,现如今,故事仍在继续。04 尾声在现代化水闸、水库的加持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焕发新颜。2006年,距离都江堰市区9km的岷江上游,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横空出世,即紫坪铺水利枢纽。它不光集防洪、发电于一身,更是1600万成都人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57.紫坪铺水利枢纽,摄影师@陈和勇水的“尽头”也在延伸,发散状灌溉系统继续蔓延拓展,连接沱江、贯通龙泉山。截至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超过23000平方千米,相当于成都平原的1.2倍,其中灌溉农田达到1091万亩。▼58.都江堰灌区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关隘风云早已黯淡,昔日的航运、古道也被铁路、高速公路所取代。▼59.成灌快速铁路,摄影师@周政以都江堰为节点,一张交通网络已然铺陈开来,北抵九寨沟、南达峨眉山、西抵四姑娘山、东通成都,而且凭借成灌快速铁路,都江堰步入成都“半小时生活圈”。▼60.都江堰市交通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而超级阶梯赋予都江堰城市的生态优势,正在大放异彩。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江堰引入了优势猕猴桃品种,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如今已经打造出一个亚洲最大的特色猕猴桃生产基地。▼61.猕猴桃生产基地,摄影师@张铨生自1988年起,植物学家通过育种、试验,收集保存了300多种野生杜鹃,在此成功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人工种植杜鹃花基地,中国杜鹃园。近年来,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和大熊猫救助与疾病防控中心相继落户于此,这意味着都江堰不仅成为了大熊猫由人工繁育走向野外世界的大门,而且还将为它们保驾护航。 ▼62.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摄影师@张铨生也正是这超级阶梯的给予、超级工程的塑造、超级成都的崛起,让都江堰成为了天南地北的旅行者“超越预期”的憧憬之地。自2009年起,都江堰的旅游人次便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2019年的到访人次已经超过2600万。 ▼63.2009-2019年都江堰市旅游人次变化,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从2017年开始,融创中国以“共建城市”为理念,在都江堰布局两大文旅产业,成都文旅城和青城溪村,助力都江堰与成都的文旅升级发展。 ▼64.成都文旅城和青城溪村与都江堰市主要景观分布,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置身都江堰,人们不仅可以领略世界遗产的魅力,更能获得优质的文旅体验。“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让旅居生活更加欢乐与舒适。在赵公山下、岷江河畔,融合了川蜀文化和水源特色,集水陆雪乐园、文艺演出、购物娱乐、品质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西南文旅地标项目成都融创文旅城,吸引着本地、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区域的旅行者。▼其占地5000亩,集首个川西主题的融创乐园,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融创雪世界、四季恒温水世界、锦绣剧场等八大自持业态,更有集乐园高层、山水洋房、观山小墅于一体的综合居住产品。▼65-68.成都融创文旅城,最新推出80-110m2乐园高层都江堰也不再是日出夜归的“一日游工程景点”,它已经转变为可以深度体验的“旅居目的地”,让更多人在此生活度假成为可能。除了热情洋溢的文旅城,在青城山麓,融创也为喜欢静谧淡雅的旅行者打造了一座田园康养文旅项目,青城溪村。▼项目以度假民宿产品为主,融合田园、休闲、亲子、康养于一体,而且距青城山前山和犀浦-青城山高铁站均只有3千米,让自然与繁华的距离恰到好处。同时,在这座占地6300亩的山水乐园中,融创精心打造着“月影湾”“田园里”“茶香谷”“童乐村”四大主题功能区,让人们既能充分感知自然之美,又能享受舒适的家庭民宿体验。简单、自然、质朴、美好,这就是青城溪村所定义的“中国青城山民宿聚落”。▼69-72. 青城溪村56-120m2水系岛居,望山叠宿正在发售所以,为什么要去都江堰?都江堰,因一座超级水利工程而早已名扬天下,但它又远不止于此。只有当我们跟随滚滚江水流经这片土地,才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都江堰是“二元”的,它地处高山向平原的转折地带,背靠茫茫群山、面拥万里平畴,一边庇佑生灵、一边滋养人类。都江堰又是“连通”的,蜿蜒曲折的岷江犹如一条纽带,连接起高山与平原,同时越来越发达的灌溉系统,再连接起万顷良田和千家万户。这就是都江堰,不止是超级工程。 ▼73.都江堰的城与山,摄影师@蓝天全文完,感谢阅读。本文创作团队撰文:牧陆图片:渡江雁设计:郑伯容&杨宁地图:巩向杰审校:风子封面摄影师:袁博【致谢】本文在创作中得到了「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图片内容也得到了公众号「遇见都江堰」的鼎力相助,特此感谢。【主要参考文献】[1] 都江堰市地方志办公室. 都江堰市志[M]. 方志出版社, 2013.[2] 应金华等.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都江堰志[M].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3.[4] 庄平. 华西雨屏带及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J]. 生物多样性, 2002.... The End ...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编辑于 2020-12-03 10:14​赞同 4536​​19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黄修杰工科男,理科脑,文科心​ 关注说都江堰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一点不言过。大三时,老师课上放了一部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之青城山与都江堰。当介绍到“二八分沙”、“四六分水”,我们一帮人简直看呆了,要知道泥沙排放到现在也是世界性难题啊!2200年前就科学解决了?甚至把“人或成鱼鳖”的蜀地,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我真是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啊!以下结合自己的收藏和网上图文资料,给你介绍一下。一、工程修建背景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举兵灭掉了蜀国。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30年后,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10万人马,以一万艘战船的浩荡之势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於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为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征集军需物资,主要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运却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进行,兵马从成都到岷江运输码头至少要经过50多公里的陆路行进,粮草从成都出发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经过沿途装卸的艰难才能到达码头,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的补充兵员和物资。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属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而当时秦楚两国也已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的计划实施,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所以,当时都江堰工程根本目的不是当局者利国利民的考虑,而是军事需要。二、主体工程1宝瓶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当时凿山可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方便,计算炸药量和埋放位置,把石头拉走就行了。按当时条件,只能用钢钎和铁锤,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凿开湔山至少需要三十年。李冰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想出了火烧水浇的方式,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迸裂疏松,进而开凿。历经八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取名为“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2鱼嘴与金刚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金刚堤是鱼嘴后部延伸向下游至飞沙堰溢洪道的大堤,长800米,宽75~120米,起着隔江逼水的作用,文献[6]中提到,“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原理形成的。其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分水堤。”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具体原理参照都江堰实现水沙分离运用的具体原理是怎样的? - 地理@魏不周答案。四六分水: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3飞沙堰为了进一步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一方面,在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另一方面,河道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漩流冲力,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以下是其他附属工程的功能,工程完工后,前人(一说为李冰,尚未确凿证据)还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维护制度,其中最精华的六个字广为人知——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每年洪水过后这里会有沙石淤积,必须岁岁勤修。“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作为深淘标志。“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三、历史发展过程1创建期有关都江堰的创建,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概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概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此后,班固的《汉书·沟洫志》、应劭的《风俗通义》、常璩的《华阳国志》都有详细记述。所谓“凿离碓”,指的应是开凿都江堰的宝瓶口这一工程。“壅江作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即指的是类似分水鱼嘴的工程。可见都江堰在创建之初,可能只有两个工程一一分水鱼嘴和宝瓶口,重要的溢洪工程一一飞沙堰在创建时期还未出现。并且,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他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效益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主要是分水鱼嘴(也称“堰”)和引水的宝瓶口,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但此时的都江堰因分水鱼嘴与宝瓶口组合在一起仍可发挥综合性效益,这一点在文献[9]中也有说明。2逐步完善期(汉代至唐代)西汉文帝时期,文翁任蜀守,史载他“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 。“穿湔江口”的工程不仅使得都江堰的灌概面积扩大,保证了成都平原西北部的灌概水源,而且也使得都江堰的内江水系与论江相联,都江堰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提升。东汉时,都水掾的设置,显示出国家直接参与都江堪工程的管理,都江堰及灌区的维持与发展得到保证。三国时期的蜀,由于要大力发展经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尤其体现在加强对都江堰的管理上,不仅在都江堰置堰官,而且还派军队驻守,以保证对都江堰的有效控制。西晋时,在蜀郡同样设置有专门负责灌概用水调度的官职,如蜀渠都水行事、蜀渠平水、水部都督等,可见中央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的重要作用。晋代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指渠口以为云门”,同时代的刘逵注说:“李冰于岷山下造大堋以壅江水,分散其流,概灌平地,故曰‘指渠口以为云门’也。”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在引用以上史料的同时还补充:“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入郫江、检江,以行舟” 。从这些记载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江堰,其渠首工程应包括堋(相当于鱼嘴)、渠口(宝瓶口)、内江引水渠以及内江各干渠的进水口,同时,由时人对都江堰的认识也可以看出,这时期的都江堰渠首各工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都江堪工程本身也日趋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至唐代时,有关都江堰的记载更加详细,《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彭州导江县(今都江堰市)条:“楗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新唐书·地理志》也记载说:导江“有侍郎堰,其东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龙朔中筑。又有小堰,长安初筑。” 唐代的都江堰渠首工程有楗尾堰(相当于鱼嘴)、侍郎堰、百丈堰,不过这里的侍郎堰、百丈堰不一定就是指的今日的飞沙堰和鱼嘴之上游的百丈堰,但组合在一起应是发挥壅水、引水的重要作用。唐代都江堰的灌区也有很大的发展,灌区不仅继续延伸至成都平原南部甚至岷江中游,而且灌区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从渠首到灌区己形成了较严格的岁修制度,保证了都江堰永续不断地发挥作用。3成熟期(宋元明清)两宋时期,有关都江堰的文字记载较前代大有增加,由这些丰富的记载可知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象鼻、离堆、侍郎堰、支水和摄水等,其中“象鼻”指的就是具有分水引水功能的鱼嘴,“离堆”即进水的宝瓶口,“侍郎堰”在此时的功能相当于泄洪和排沙的飞沙堰,“支水”和“摄水”等辅助设施大致相当于导流堤、拦河低堰等。至此,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己经进入了成熟期。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着成都府,蜀、彭、绵、汉、邛5州,灌概面积超过200万亩。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宋代以降,由于战争的破坏,导致都江堰连年失修而废弃,除了宝瓶口被保留之外,都江堰的其他工程设施几乎都因受到破坏而荡然无存。当战争结束后,都江堰又得到重建,并迅速恢复原有灌区的规模。必须要提到的是,重建后的都江堰各工程设施都是原来的工程型式,进一步说明了都江堰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己经足够成熟,并且其所采用的工程型式和设置也被证明是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元代时,“都江堰”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不过特指渠首的鱼嘴,“宝瓶口 ”一词则最早出现于明代文献记载。到清乾隆时期,虽然仍需岁修,但是鱼嘴的位置稳定在今安澜索桥处,飞沙堰、百丈堰等工程设施也相应形成了固定的建筑型制。清嘉庆年间,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人字堤等工程名称都可见于文献记载,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岁修工程浩大,并且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元代开始,有主持者尝试用砌石来取代竹笼以筑堤堰,并企图以永久性的工程结构省去浩大的岁修工程,但由于都江堰所处的河段水流流速过大,以砌石为代表的刚性工程材料易被水流冲毁,因此竹笼材料仍占主导地位。不过,这种以永久性工程结构代替竹笼工程的尝试却为后来都江堰工程的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提。4承前启后期(20世纪30-80年代)这里的承前启后期是就都江堰的工程技术而言的,这一时期大致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结束。1935年,都江堪的鱼嘴首先改用混凝土浇筑,鱼嘴由此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一个传统工程结构与现代水工结构的结合物,此后,飞沙堰、鱼尾、金刚堤等工程设施陆续釆用混凝土浇筑,意味着现代水利技术、建筑材料与古老的水利工程型式在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上达成了调和,并且使都江堰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都江堰灌区的管理也出现新变化,以县为单位的用水户组织参与到灌区水政和工程管理中,各种水利会、堰工讨论会等的成立,显示出都江堰及灌区己经开始了现代水利管理的模式。1974年,随着外江节制间的建成,以杩槎作为栏水工程设施的传统工程结构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都江堰成为一处古老与现代、多种技术集于一身的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工程背景和目的以上交代了。至于其超乎寻常之处,对于学水利的: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而非水利的:成都平原得益于此,人民从灾祸中解救出来,过上了富饶、巴适的生活。以上部分图文转自:1、二王庙: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2、都江堰_中国网3、第1集 青城山与都江堰4、都江堰水利工程5、参观都江堰之一[待续]——鱼嘴、飞沙堰、宝瓶口6、论河流地貌在水利建设上的作用——以都江堰为例7、都江堰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8、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9、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编辑于 2015-04-03 07:57​赞同 1619​​43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都江堰故事简介_都江堰历史评价元_都江堰故事典故_都江堰-趣历史

都江堰故事简介_都江堰历史评价元_都江堰故事典故_都江堰-趣历史

趣历史首页|  讲述历史上那些有趣的事

人物 -

专题 -

影视 -

解梦 -

百家姓 -

成语 -

明星 -

历史 -

教育 -

三国 -

新闻 -

专题 -

手机版 -

百科 -

再现历史

历史话题 MILITARY TOPIC 探寻历史风云旧事

都江堰

"

都江堰

"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哪国的?

  导读: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负责兴建过几个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昭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  李冰说:“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为他们造福,他们就会支持你。”  昭襄王对李冰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广阔无边,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非常贫穷。开垦的田地也不多。他很纳闷,就问当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整个整个的被淹没。大人要晚来几年,恐怕连人也要搬完了。”  李冰恍然大悟。他决心要征服这条河流,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  他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几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踪岷江的源头;不畏长途跋涉,沿江漂流,直达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掌握了关于岷江的第一手材料。他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源丰沛,水流湍急;而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这些都是成都平原水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李冰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李冰为此耗尽了心力,可他还不满足。他还为工程的维护和长久的使用作了考虑,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办法,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在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他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这些都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李冰一心为百姓谋福利,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代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简介 水利家李冰介绍

  李冰简介: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代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便认为,对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学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现代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山西,一是陕西。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李保生一族家谱,52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很难成为直接证据。“历史上还是存在很多家谱的总序里将前代名人列为始祖的现象。”为何家谱只记录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释:家谱修订之风在清朝才盛行起来,早先一般人家不会修订家谱。  就是他的姓名在史籍中的记载也残缺不全。《史记河渠书》记“蜀守冰”,有名无姓。《汉书沟洫志》记“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齐全。《史记》和《汉书》简约地记载了他“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事迹。史家们根据各种典籍推算他是秦昭王时期人,约在公元前276年至前251年前后担任蜀郡太守。  李冰最后因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蜀中名胜记》什邡条载“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唐书地理志》载:“大郎(王)庙,在治(什邡)北50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附近的古迹后城治,今后城大队,李冰逝于此。《唐书地理志》记有:“大郎(王)庙,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何影响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了治水的大任。李冰简介里说李冰治水采取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成果也颇为可观。在他所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中,最为著名而且贡献最大的是都江堰。几千年来,该工程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基础。后世的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供奉二人的“二王庙”。  李冰简介是后人研究李冰的重要材料,但他身世扑朔迷离,李冰简介里也没有明确记载。在1999年,李氏后裔李保生向都江堰市政协递送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提到自己家谱中写过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事。后来经过多方验证,才确认李冰是山西运城人。然而,后来又被提出异议。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修家谱有把历史名人列为家中始祖的习惯。所以李保生家谱并不能证明李冰籍贯在山西。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李冰籍贯不在山西就在陕西。李冰是在修建完都江堰后病逝的,当时他正在建造什邡洛水镇的水利工程。对于这样一位水利工程家来说,也算死得其所吧。李冰虽然病逝,但他的功绩让他成为了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征。李冰治水的故事也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历史故事。  李冰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水利方面的专家,曾任成都一代的太守,在此期间,李冰带领儿子在治水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指导思想,秉承了道家的自然和天人合一。后世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二人,特地在当地建庙,都江堰也因此成为了风景名胜。李冰父子作为都江堰的设计和兴建者,将都江堰打造的规模宏大,地点合适且布局很合理,既发挥了排灌的作用,又保证了农业的生产。在李冰成为蜀地太守之前,蜀地常年非涝即旱,人们世世代代和洪水作斗争,为彻底解决水患的问题,李冰代替政治家成为蜀地太守。李冰父子仔细的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各种情况后,最终制定了最严谨的规划方案,将原有的引水口废除,改移到玉垒山处,保证了引水量和渠道的畅通。  史记记载都江堰过程很简略,但结合现在都江堰结构,可以感受到李冰父子的智慧。都江堰建成,不仅解决了旱涝成灾的问题,内江流下的水还能灌溉十几个县,至此,成都才成为富庶之地。除此之外,李冰还之处修建了其他的水利工程,但大多没有史籍的详细记载,多已经不可考证了。但他所作出的贡献不可被抹杀,历史上很多水利工程如今已经废弃,但都江堰一直保留使用至今。除了水利工程,李冰也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将原始的盐开采方法,转变为凿井汲卤煮盐法,自此改变了盐业的原始状况。 ...查看更多

李冰治水:怎样缔造出造福人类的都江堰?

  李冰简介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了治水的大任。  李冰图片  李冰简介里说李冰治水采取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成果也颇为可观。在他所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中,最为著名而且贡献最大的是都江堰。几千年来,该工程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基础。后世的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供奉二人的“二王庙”。  李冰简介是后人研究李冰的重要材料,但他身世扑朔迷离,李冰简介里也没有明确记载。在1999年,李氏后裔李保生向都江堰市政协递送了一封信。在信里,他提到自己家谱中写过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事。后来经过多方验证,才确认李冰是山西运城人。然而,后来又被提出异议。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修家谱有把历史名人列为家中始祖的习惯。所以李保生家谱并不能证明李冰籍贯在山西。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李冰籍贯不在山西就在陕西。李冰是在修建完都江堰后病逝的,当时他正在建造什邡洛水镇的水利工程。对于这样一位水利工程家来说,也算死得其所吧。李冰虽然病逝,但他的功绩让他成为了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征。李冰治水的故事也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

结语

相关新闻阅读

顺治废后:历史背后的宫廷纷争

陶渊明辞官隐居的人生抉择

曹操与“短命鬼”儿子的历史探秘

《西游记》: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朱棣传位朱高炽的历史解析

乾清宫与“正大光明”的历史寓意

明朝亲王与郡王的区别解析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背后的历史原因

同治中兴的历史意义与具体表现

甄嬛与雍正帝的情感纠葛

探秘中国最神秘的文物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他有什么坏习惯?

刘备女儿的命运与刘备的沉默

探秘孟尝君的名字与尊称

董卓的崛起与陨落:历史的教训

对比分析:罗马骑兵与汉朝骑兵的差异

世界上最小的鲸是什么?有多大?

成语“势如破竹”用来形容什么?

董卓入京:历史的转折点与兵力之谜

揭秘历史之谜:秦始皇究竟名嬴政还是赵政?

周瑜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

上方谷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慧较量

岳飞之死与子女结局:一段承载爱情与信仰的生死离别

泰山封禅:皇帝的荣耀与责任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绝世武学:独孤九剑与葵花宝典

关羽:三国时代的忠诚与勇猛之象征

三国时期的智谋与策略:谁提出了联刘抗曹的计谋?

萧道成后代的命运:历史真相与流传之谜

乔峰:江湖悲歌中的豪情与糊涂,命运的抉择与反思

探秘南朝宗室:陈霸先与陈叔宝的宗族渊源

明代宫廷的残酷佳肴:探究三道令人胆寒的珍馐

三国奇谋:姜维一计害三贤的深远影响

勾践杀文种:权力斗争下的悲剧

历史惨剧的再现:戚夫人人彘复原图的真实性探讨

商业奇才吕不韦:经商智慧与第一桶金的传奇

黄石公与张良:传说中的智慧传承

权力的角逐:玄武门之变的深层原因与李世民的魅力

探秘赵飞燕:美貌与命运的交织

古代战场之后:士兵战甲的奥秘

西游记中的仙界难题:镇元子与人参果树的救赎

历史探秘:杨玉环与唐玄宗的宫廷情事

科举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元朝等级制度的具体实行

探究荆轲刺秦的动机

靖难之役后,朱棣对待朱标遗孀与子嗣的态度

万历皇帝:明朝的统治者与其三大特点

满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与习俗?

清朝皇帝的黄马褂:身份的象征与权力的展现

李渊在位期间的政策探索

晚香玉的绽放奥秘:一年开几次花?

相关话题

乌孜别克热瓦普

碧约牛腿琴

赛依吐尔

多朗热瓦普

都塔尔

弹布尔

火不思

苏古笃

忽雷

纳西琵琶

扎木年

考姆兹

五弦琵琶

大阮

中阮

独弦琴

小阮

五弦琴

玄琴

古琴

伽倻琴

雅托噶

竹筒琴

扬琴

竹琴

柳琴

琵琶

二胡

唢呐

编钟

笛子

古筝

医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小说家

杂家

兵家

名家

法家

农家

儒家

国际儿童节

父亲节

母亲节

五四青年节

植树节

相关专题

乌孜别克热瓦普

乌孜别克热瓦普——乌孜别克族、...

[详细]

碧约牛腿琴

碧约牛腿琴--中国传统乐器...

[详细]

专题排行

月排行

年排行

中国十大灵异事件

明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清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列表

三国十大名将

元朝皇帝列表

古代十大天才名将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西汉皇帝列表

南北朝皇帝列表

顺治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隋朝皇帝列表

太平天国

圆明园

商朝皇帝列表

秦朝皇帝列表

中国十大篡位皇帝

COPYRIGHT © 2003-2024 www.qulish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趣历史网 沪ICP备18003587号-7 联系QQ:2409929560

意见反馈

都江堰:千古水利奇迹,四川人文风光的代表 - 知乎

都江堰:千古水利奇迹,四川人文风光的代表 - 知乎首发于自由行探索者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都江堰:千古水利奇迹,四川人文风光的代表亚艾在这里,我会和你分享我的自由行攻略、经验、趣事、景点、美食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保存完好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人类水利文明的宝贵遗产”。景点介绍鱼嘴: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飞沙堰:又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飞沙堰的主要功能:拦水、分洪、排沙。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二王庙:这是都江堰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岷江右岸,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二王庙内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和碑文,反映了他们的功绩和事迹,是一处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地方。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所以在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门票信息门票:80元/人开放时间3月1日—11月14日:8:00-18:00(17:30分起停售当日票)11月15日—2月28日:8:00-17:30(17:00分起停售当日票)游览约需3小时,请妥善安排你的行程。交通信息从成都市区到都江堰景区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高铁:从成都站(成都北站)或犀浦站乘坐城际列车,在离堆公园站下,下车后距离都江堰景区还有大约1公里的路程,可步行,也可骑行或坐公交。长途汽车:从成都新南门客运站或成都西门车站乘坐长途汽车,下车后可乘坐公交或出租车到景区。都江堰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感受四川魅力的必去之地。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岷江的壮丽,感受到都江堰的智慧,了解到古蜀的文明,体验到四川的风情。都江堰,等你来探索!发布于 2023-12-27 18:24・IP 属地北京四川旅游水利都江堰景区​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自由行探索者这是一个专注于分享旅游攻略和独特游览经验的精

【爱历史的土豆】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 知乎

【爱历史的土豆】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爱历史的土豆】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爱历史的土豆旷世壮举 ——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蜿蜒万里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在距咸阳千里之遥的都江堰,却隐藏着秦帝国的最大秘密。当年,秦王嬴政能够统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万军团,平诸侯,扫六合,统一中国。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有都江堰浇灌的成都平原作为秦国富饶的大后方,大粮仓。都江堰是战国时代秦国修建的,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怎么会想到在连绵险峻的秦岭之南,千里之外的蜀国之地修筑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呢?是谁修建了都江堰?为什么同时代的各种工程中,唯有它两千年来仍能发挥作用呢?当年的秦军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能够与民风强悍骁勇善战的赵人一仗打上三年,能够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楚国展开举国之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拥有富饶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然而,最初的成都平原并不是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天府之国”。据地质学家考证,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海,几经变化,海水由三峡东泄,内陆海变成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形成了周围高山环绕,众多江河穿流全境的最典型的四川盆地,这就为古代蜀人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一方适宜农耕的区域。但每当岷江泛滥成灾时,平原便成了沼泽。因此,自远古时代起,古代蜀人就开始了与水患的斗争。传说鲧曾接受尧的委派,采用筑坻的方法治理水害。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就是黄帝。《华阳国志》说“黄帝为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封于蜀,世为侯伯”可知鲧和蜀族有着亲缘关系。鲧治水九年都不成功,最终成了以身殉职的悲剧英雄。儿子禹继承父业,经过长达十三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用疏导的办法有效地治理了水害。据《禹贡》记述,大禹治水很可能从岷江开始的,然后将“导山治水”的经验推广到了九州。然而,长期以来岷江的水害仍屡屡泛滥,危害着居住在成都平原的百姓,公元前316年,处于秦西南方的两个小诸侯国,巴国和蜀国发生矛盾,互相攻伐,却都向秦国求援,秦国惠文王抓住时机,派司马错和张仪率领大军一举攻占巴蜀,取得了富庶的成都平原。由于岷江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为了彻底驯服洪水,使蜀地成为秦国稳定的大后方,大约在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守,那么,面对凶猛肆虐,常年祸害成都平原的岷江之水李冰有了什么样的举措?为什么后人会对他推崇备至呢?通过实地考察,李冰发现,岷江上有两岸山高谷深,江水顺势而下,一泻千里。而到了灌县附近,地势豁然开朗,江面逐渐变宽,水流速度开始变缓,结果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在此大量淤积,使河床升高,形成悬河。而在灌县城西南的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因此,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西边江水滔滔,冲垮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开凿玉垒山让西边的水分流处一部分是治理水环的第一步。由于过去开凿的渠道离玉垒山较远,效果不大,为此,李冰决定首先废除前人开凿的引水口,将引水口移植玉垒山处。确立了治理的办法,李冰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实施开山工程。然而,在开凿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面对坚硬的山石,如何用简陋的工具进行人工开凿呢?李冰彻夜难眠,于是动员开山的民众共同思索对策。终于,在实践中,人民摸索出热胀冷缩的原理,于是他们在岩石上开凿一些很深的沟槽,放上柴草,用大火烧红岩石。再用来自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泼浇巨石,用冷热相激的自然之法,使坚硬的岩石爆裂。通过几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步工程终于完成。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并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只被迫流入宝瓶口。然而,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促,倾倒下去的石块很快被冲走,工程又陷入的僵局。当地人习惯用竹笼盛衣服在江中出行,以防止衣物被冲走。李冰受此启发,他让人们编制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个地沉入江底。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因为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咆哮的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占6成,内江占4成。为了避免洪水季节,内江也产生涝灾,又修筑了飞沙堰,飞沙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高度稍低,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过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旋涡,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纵横交错的水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了防洪、灌溉、航运的需要,终于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大粮仓。正如《华阳国志》所描绘“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正是拥有了这个富庶的大后方,秦王嬴政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统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魏国的西门豹修建了漳河渠,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但可惜的是这些工程先后都湮没无闻,即使到了现代,世界各国修建的各种大型水库,也都是在几十年以后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唯有都江堰,从李冰建成到现在历经两千二百多年,它的汩汩清泉,仍浇灌着成都平原上百万亩的土地,仍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泄洪、航运诸多作用,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为水利史上的奇葩。那么,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在水利工程学中,泥沙问题一直是困扰水力学家的一大难题,从古至今,诸多著名水利工程,都最终毁于泥沙的淤积,而都江堰却几乎完美了解决了这一难题。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切成内外二江,由于内江略低于外江,枯水期时,水往低处流,大部分岷江水进入内江,由于外江较内江宽,洪水季节,洪水顺水势大部分流入外江。同时,弯道环流,又使携带大量泥沙的地层水跑向外江,内江由于弯道长,流速相对慢,流进的则是含沙量少的表层水。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整个灌区的“咽喉”,由于面善而凿,加之精确计算的宽度、深度,当内江流量较大时,洪水就通不过狭窄的宝瓶口,多余的岷江之水则被拒之门外,迅速回流,而飞沙堰刚好在内江进入宝瓶口的急转弯处,内江洪水越大,冲在山脚陡坡上所产生的回流越强,被托起的泥沙、卵石便被奇迹般地从飞沙堰抛出去进入外江。根据计算,岷江上游每年要带来400万至600万立方米沙石,经过鱼嘴、内江、飞沙堰的排洪排沙之后,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只有15%左右。为解决15%这最后一道难题,李冰确立了“岁修”制度,创造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淘除飞沙堰坝前易淤积的沙石,把飞沙堰筑得较低,以便于泄洪排沙。这一方法,最终科学地解决了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关键问题。清光绪“岁修”制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事资灌溉。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以悠久的历史,精巧的设计而举世闻名,在中国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荣的一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发布于 2020-05-28 00:53都江堰景区秦国水利​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都江堰何以被千古传颂?这个故事你值得了解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以被千古传颂?这个故事你值得了解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都江堰何以被千古传颂?这个故事你值得了解2021-04-28 16:3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字号原创 小微 微成都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重磅纪念币——中国能工巧匠金银纪念币(第2组)。这套金银币共两枚,包括5克金币和15克银币各一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值得一提的是,5克金币以李冰和都江堰为题材,其背面图案就是都江堰水利主体工程。5克金币背面图案辅以文字“深淘滩、低作堰”,并刊“中国能工巧匠•李冰”字样及面额。5克金币直径20毫米,面额80元,最大发行量1万枚。所谓能工巧匠,其内涵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学者说,“李冰是真正的能工巧匠。”一枚小小的纪念币,不仅关乎成都的锦绣山河,也关乎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出生地和生卒年都无记载的李冰是谁?都江堰又何以被千古传颂?这个故事你值得了解。1水患位于四川盆地里的成都平原,物华天宝,世人皆赞。在这片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水,是最为生动的表情。河网交织,良田密布。水,给这里带来了财富,带来了灿烂的文明,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繁荣。成都平原。松锅/摄影然而,若将时针拨回2300年前彼时的成都平原,却是一片旱涝无度、灾害连天之地。“水”,不是富饶的代名词,而是人们闻之色变的“猛兽”。岷江,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达13.35万平方公里,水量是黄河的两倍。正是岷江强大的冲刷能力,在亿万年的沧桑变迁中,参与塑造了成都平原。古蜀先民图。资料图据网络然而,这条孕育了成都平原的河流,却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每年春夏汛期时,强大的暴雨汇入岷江急促的水流,裹挟着泥沙横冲直撞,冲出河道、冲向农田、冲倒民居。古蜀治水资料图据网络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的干旱。位于成都平原西侧的玉垒山,阻挡了冲出山口的岷江,造成东旱西涝的局面。稻田七零八落, 百姓苦不堪言。转折出现在公元前272年。中国历史上记录了一笔看似简单的人事记录: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任蜀郡郡守至此,成都平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图据rosycloud2治水李冰一路艰险来到蜀郡任职。却看不到物阜民丰的兴旺景象,目之所及皆是洪水肆虐后的创伤。若要治蜀,必先治水。李冰雕像。图据杨立他沿岷江而上,直抵源头,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作为一位水利工程师他深知一条重要的道理:水要“引”,而非“堵”。最终,他选择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古城远望。图据向力民公元前256年,一项伟大的工程拉开序幕……(1) 鱼嘴分水堤李冰首先派人在江心筑成分水堤坝,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东边的内江则被引向成都平原。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防洪,又能兼顾灌溉。但愿景十分美好,实施起来却异常艰难。岷江江心水流湍急,仅凭投掷石头根本无法阻断水流。李冰冥思苦想数日,终于得出了一个极好的解决方案。鱼嘴分水堤。图据每日都江堰他请当地居民用竹子编成巨大的竹笼,在里面填满大石块后投入江中。神奇的是,看似普通的竹笼石块,完全可以抵抗水流的冲力。它们累积起来,便建起了一道坚固的分水堤。因其前端形似鱼头,人们称之为“鱼嘴”。远眺鱼嘴。图据向力民“鱼嘴”除了分流,还具有一项名为“四六分水”的功能。李冰特意让内江河床低于外江,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分水堤将约6成江水流入内江,4成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灌区用水。鱼嘴调节水量的原理。绘图/Paprika,图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分水堤又将6成江水排入外江,4成江水注入内江,起到防洪作用。(2) 飞沙堰飞沙堰是内江外侧一道低矮堰坝,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等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资料图据“青城山都江堰”微信公众号不仅是分洪,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飞沙堰”也提供了精妙的解决方案。飞沙堰。资料图据“青城山都江堰”微信公众号岷江水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带大量泥沙石块,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到此处,被飞沙堰旁边狭窄的宝瓶口制约,水流便在飞沙堰产生旋涡,水中大量砂石将会被旋涡甩出飞沙堰,从而有效防止泥沙淤积。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达到98%!都江堰水利工程排沙原理示意图。绘图/Paprika,图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3) 宝瓶口宝瓶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玉垒山位于灌县西南,阻挡了东流的江水,导致山东侧因缺水易干旱,而西侧又因水势汹涌而洪涝。打通玉垒山,是治理岷江水患的关键。松茂古道玉垒关然而,玉垒山山体极其坚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也依然难以攻克。最终李冰采用了“火烧水浸”的办法——先用火烧石头,再用江水浇淋,石体便自行炸裂。这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最终将玉垒山凿开一道缺口。这道宽20米的口子因形似宝瓶,而被人们成为“宝瓶口”。江入宝瓶。图据向力民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建成后,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起到了“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功效。都江堰景区航拍。视频据任岷不过世上难有万全之策,“三分治、七分养”。为此,李冰制定了每年一次的岁修制度。由于内江河道有沙石淤积,必须勤修。李冰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石马,每年淘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同时,在岁修时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都江堰景区秋色。图据向力民此后,这座无坝全自动水利工程,于风雨中屹立两千年。而“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深淘滩,低作堰”,这六个字,是都江堰千年不倒的秘密。图据张铨生“因势利导”,是李冰治水的核心所在。对于大自然,他没有移山填海,没有使用强硬的手段去“逆天改命”,而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以柔克刚。这正是都江堰背后蕴藏的东方智慧。鸟瞰岷江上的水利工程和远处的都江堰市。图据张铨生3功绩“都江堰、都江堰,一岁成功,百岁饭。”都江堰的建成,使旱涝频发的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图据何勃这一伟大工程的建立,不仅让当地百姓吃饱了饭,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日光之下的都江堰。图据贾旋公元前4世纪末,大一统前夜的中国,正处于战国群雄逐鹿之时,秦、楚成为当时旗鼓相当的两大对立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主张,举兵灭掉了蜀国。之后,秦国在成都集结兵马战船,自岷江上游顺水路南下,直到今天的重庆涪陵(彼时由楚国管辖)。然而,由于不能及时补给,秦军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腹地。资料图据网络擅长治水的李冰被委任为蜀地郡守,背后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秦国大一统的雄心伟略。都江堰的建成,将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公元前223年,秦国率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而下进入长江,势如破竹一举灭掉楚国,并在两年后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秦。资料图据网络从都江堰建成开始,秦朝到西汉的400年间,蜀地经济繁荣发展,百姓丰衣足食。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在那篇著名的《隆中对》里,为三顾茅庐的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热情洋溢地描绘天府之国的景象,力劝刘备定都民殷国富的成都,以实现帝业。资料图据网络诸葛亮认识到,都江堰是富庶天府的源头,他派大将马超率一千两百多人,前往都江堰参加岁修,并在当地设立官员,专管都江堰事务。就是从三国开始,都江堰有了延续至现代的堰官制度。都江堰水利工程(1908年6月16日) 图据亨利·威尔逊(英国)到盛唐之时,成都已有92万人,人口密度全国之首,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繁华都市。成都为天下名城的观念逐渐形成。唐代大臣陈子昂曾形容成都:“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图据刘向琼这一片富庶的土地,不仅贡献着经济与物质文明,更在家国危难之际,成为抵抗入侵的顽强根据地与大后方。成都平原的良田。图据都江堰文旅普查办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之后八年的全面抗战历程中,四川这个“大后方”,成为全国仅剩的物资供应大省。《西南抗战史》指出,西南大后方为前线提供大量军火、粮食,奠定了抗战的经济基础。四川粮食在当时产量约为全国总产量1/3,支援前线最有力。抗战中的川军。图据“成都档案”微信公众号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但很多人将自己的口粮剩下来捐给军队,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上缴赋税。同时,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修铁路、建工厂,努力为前线提供更多的物资。呼吁从军。图据成都档案馆全国抗日军队中,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八年抗战,“天府之国”,功不可没。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据“成都档案”微信公众号4天府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秦国的统一。没有都江堰,历朝历代就少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没有都江堰,四川也难以成为支撑祖国的大后方。同样的,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今天的成都。那么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城市文明中,便少了太多太多的精彩。如今的都江堰市。图据聚齐文化-徐浩伦都江堰的建成,首先刺激了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晋代《华阳国志》这样写道:“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所谓“天府”,意思是“天上的府库”。那可是无所不有,无敌于天下。农业的发达,工业的兴旺,水运交通便捷,带来商贸业的繁盛。蜀地各项产业联动发展,呈蓬勃之势。都江堰建成后,成都数千年来长期位居西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运输中心。跨越发展的关口正在于此。锦江望江路段。图据成都商报都江堰的岷江水,不仅为成都提供了灌溉水源,还奠定了成都市区河道纵横的优越格局。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名句,绝非想象夸张之词。唐宋时期的成都万商云集,“扬一益二”的美誉,来自扎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傍晚时分的锦江与东湖。刘海韵/摄影唐宋时期,成都不仅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也十分发达。成都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在全国个城市中首屈一指,并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自古诗人例到蜀。”锦江。图据成都日报“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足的生活,还造就了成都人安逸乐观的精神。由于不愁吃穿,便少了许多为生活奔忙的疲累,也少了许多计较与争端。因为拥有的足够多,便更舍得给予;因为被天地富养过,便生出了包容与热情。也正因为不慌不忙,才有了更多闲情逸致,来享受生活情趣。只有这样的地方,能诞生“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大千川菜;也只有这样的地方,能把“一把竹编椅、一杯盖碗茶,坐在锦江边看云卷云舒”这样的小事,沉淀为一种绵延而美妙的生活方式。鹤鸣茶社。图据陶轲5千秋都江堰是动态的。它远远不只是一个来源自遥远时代的符号。从2000年前到现在,都江堰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从未间断。而这种“实用性”,极有可能还会再延续到下一个2000年。都江堰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能历经2000多年砥砺仍青春焕发,离不开历代人们的修缮维护、倍加呵护。延续千年的岁修制度,则是都江堰不断发展、持续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岁修:即每个岁末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1950年1月16日,抢修都江堰前的誓师大会。王国平供图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拨出专款,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也是四川解放后的1号文件。1950年4月2日,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开水典礼。王国平供图新中国成立后,“岁勤修、预防患”的传统得到坚持。如今从地图上看,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形状,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对比不同时期的灌区图,可见扇面一直在“长大”。历史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继续守护好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责任也是义务。左图: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河网水系;右图:20世纪80年代成都平原水系图。资料图据谭徐明著《都江堰史》近些年来,四川夏季频见暴雨,#都江堰迎今年最大洪峰#的关键词屡上热搜,汹涌的岷江洪峰过境,都江堰“分流排沙、泄洪减灾”的壮观航拍景象,让所有人再次见识这一工程的伟大。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视频据都江堰航协·孙建老师,摄于2020年08月12日下午2点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18年8月14日,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此,都江堰一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三大”世界遗产集中的城市。山水小城都江堰。图据何勃都江堰水利工程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天府之国;与之相伴的,更有“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这样一种精神文明的兴起和永续。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赞叹都江堰:“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的,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古堰流碧。图据向力民“碧水奔流两千载,守护成都两千年。”真正伟大的工程,未必金碧辉煌,未必锣鼓喧天。都江堰是如同母亲般的存在。她默默无言,低调而朴素,守护着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富饶。 一道岷江,串联了都江堰和成都城的多少故事?绘图/Paprika,图据“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著名学者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都江堰),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同为中国古代的重要遗产,或许每个中国人,今生也都该去一次都江堰。都江堰。图据阿伦主要参考文献:1、谭徐明.都江堰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2、何一民 王毅 主编. 成都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3、潘殊闲. 李冰与天府之国. 中华文化论坛. 2018年第10期4、何一民. 论成都城市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2月5、罗开玉. 论都江堰与“天府之国”的关系——古代“天府之国”专题研究之二.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6期6、地道风物. 都江堰:岷江头上的金箍. 2019年8月22日.https://mp.weixin.qq.com/s/ZZ0ZBZMRO71znZ3z8UcrIQ7、卞民德.宋豪新. 成都平原何以成“天府之国”?都江堰,一水润泽万顷田!. 人民日报. 2018年9月14日. http://country.people.com.cn/gb/n1/2018/0914/c419842-30292746.html8、曹洪. 抗战大后方——四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8月6日.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806/c117092-27422189.html9、杨晨. 江欣竹. 西南地区:抗战大后方的基地. 重庆日报. 2014年9月2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902/c85037-25589175.html*部分图片源自“遇见都江堰”及“每日都江堰”微信公众号,表示感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原标题:《每一个中国人,今生都该去一次都江堰》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都江堰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瓦甓无言,岁月存迹,倾听历史长河中的都江堰故事_腾讯新闻

瓦甓无言,岁月存迹,倾听历史长河中的都江堰故事_腾讯新闻

瓦甓无言,岁月存迹,倾听历史长河中的都江堰故事

又见都江堰ID:youjiandjy

雪山里的公园城市,又见都江堰一切美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历史的长河犹如岷江水奔腾不息

屹立百年的古塔

处处是景的园林

都江堰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无不浸染着古韵气息

这一次就来聆听它们的故事与传说

感受时光的温度,抚摸岁月的痕迹

摄影:董旭龙

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位于都江堰景区内,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桩头,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

摄影:折耳兔

离堆古园内有一处名为清溪园的地方,是川派盆景精品园,园林建筑为川西民居格调,建筑空透飘逸,古朴清新,也是景区当中最具魅力的景点之一。

摄影:董旭龙

清溪园内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离堆公园的“桩头六宝”,有四宝存于此处,分别是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玉瓶迎宾和紫薇佛掌,可谓是园林界的“高富帅”。

摄影:折耳兔

园中还有株看似平常的“山野小花”,却被中国历史上两朝皇帝御赐花名,成为皇家御苑中的奇花异草和承载着历史风云变迁的奇花,它便是太平花。此时虽然花期已过,但不会影响我们观摩历史的脚步。

走出清溪园循着潺潺的水声望去,一座圆形喷泉映入眼帘,喷泉中央是横卧的铁柱。这些横卧的铁柱被称为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准则,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摄影:图①艾亭yy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4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一九九四年埋下的。喷泉处看到的这4根卧铁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隐于滔滔江水中。

摄影:图①安娜奇奇图、②时光搁浅,风儿依旧

卧铁正对着的一条笔直开阔的大道便是堰功道,其长150米、宽14米,是为了感念治水先贤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而修建。

摄影:图①悠然蜀客

道路两旁置放的12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有文翁、诸葛亮、高俭、章仇兼琼......分别是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修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堰功道上游人如织,吸引大家驻足的除了都江堰的治水建堰名人,还有一棵千年古树——张松银杏。相传此树为东汉末年蜀中名士张松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树龄。树高6.3米,树围最宽达5米,树干底部为两干并立,于1米高处愈合为一后分枝横向发散生长,状若两腿矗立。

摄影:图①云卷云舒、图②青城山都江堰

关于张松银杏,有许多动听的传说。传之它能化仙鹤飞翔,有“白鹤仙”之称。后人因势盘置,又将树冠修剪成白鹤形体,其树枝舒展空中、垂乳无数、造型奇特,常引得无数游客观赏、称赞。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走过堰功道即可来到伏龙观,伏龙观始建于公元4世纪,本是为纪念十六国成汉时青城山天师道领袖范长生修建,时称“范贤馆”。

摄影:图①折耳兔

五代后蜀时期,改建为李冰专祠,因民间流传二郎曾在此降伏孽龙, 并用铁柱铁链把龙锁在离堆下向宝瓶口吐水,宋代时便改称伏龙观。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屋顶上,飞龙走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房梁上的木雕更是为伏龙观添上了艺术气息。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文 庙

都江堰文庙(孔庙),占地面积达3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余平方米,是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

图据:图①古堰行舟、图②青城山都江堰

前望岷江,背靠玉垒山,左邻文笔山,右靠大、小擂鼓坪。奇峰列翠、古树参天,是历代奉祀孔子及儒家贤哲的祠庙,也是古代学宫和儒学教官衙署。

摄影:文磊

文庙前的万仞宫墙为文庙特有建制,用以称颂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摄影:图①云卷云舒

进入文庙后会看见一个很大的建筑居于中央,这就是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图据:②青城山都江堰

棂星门后的半月形水池则是泮池,为条石砌筑,长17.8米、宽7.8米,后两解成弧形,设拱桥三道,正中桥宽2.25米,两侧桥宽1.8米,原有石栏杆已全无,现设栏杆为砼栏杆。灌县中学在此时,称泮池为状元桥,寓意极好。

两侧的钟、鼓楼又名金声玉振亭,“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引用“金声玉振”来称颂孔子思想为“集大成”。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名宦祠:本地任职且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本祠凡奉祀李冰、文翁、吕大防等二十八位名宦。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乡贤祠:按旧制,凡有品德学问而为地方所推重者,逝后可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本祠凡祀奉李畋、勾龙如渊、宋履坦等十七位先贤。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大成殿是孔庙主体建筑,为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神位及祭孔时行礼场所,占地面积466平方米,面阔三间15.8米,进深五间11.4米,高15米。大成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建筑。四周回廊,素面石作台阶,垂带踏道。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大成殿坐西向东,与泮池、棂星门、万仞宫墙形成中轴线,使文庙的建筑群中轴分明,左右对称,体现出儒家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的境界。文庙有着古朴的文化神秘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入园小探。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都江堰文庙是一块代表儒家文化的活化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积累着宝贵的传统文化,弘扬着儒家文化艺术,其建筑、碑刻、礼器、乐器以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奎光塔

奎光塔始建于明代,初为石塔,后毁于水灾,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塔高52.67米,为青砖结构17层密檐式六面体砖塔,是我国现存古塔中层数最多的砖体建筑。2013 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摄影:古堰行舟

明代,灌县为蜀西风水宝地,西北有诸山环抱,南有岷江滔滔奔流,这里本应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却一直文风不振,中举者寥寥。当时有人建议在城南低洼处建一座高塔,形似文笔,以补风水之缺,于是便建成一座石塔,取名“奎光塔”,这便是今天奎光塔的前身。

图据:都江堰市档案馆

到了明末,一场大洪水将奎光塔冲毁。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清道光十年(1830年)秋的一天,广西桂林进士周因培被朝廷选派到灌县出任知县。周因培精通风水地理、圣贤之学。为了振兴灌县的科举和文风,他带头捐钱,决定重修奎光塔。

因年代久远,古塔旧址早已渺无踪迹,周因培通相学与天文学,一天,他登上文笔山,向城南望去,只见平林漠漠,稻浪翻滚,似有地灵之气。

图据:都江堰文体旅

夜晚,他惊喜地发现:北斗魁星与魁星阁塔尖两点连线向南延伸处,正是他白天所心仪的塔子坝那片田野。第二天,他兴冲冲来到塔子坝,命人除去荒草,刨开泥土,竟然与古人不谋而合——挖下去几尺后,正是古人建塔的塔基。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至1832年的两年间,明代奎光塔旧址上,一座高50多米的十七层密檐式六角砖塔建成。新奎光塔建成后,毫光万丈,雄峙都江,江风吹来,102个镀金塔铃,叮当鸣响,有如韶乐。

奎光塔落成庆典那天,还发生了灌县河西河东文人之争。当时,官员、百姓欢呼雀跃来到塔下,席间,四川提督学政向建塔的掌墨师问话,你修的奎光塔,是西方重还是东方重?掌墨师道:不偏不倚,四方一样重!学政怒气冲冲便要重责四十大板,行刑的皂隶连忙低声对掌墨师说:学政大人是河西人。掌墨师恍然大悟,急忙道,西方重!西方重!学政抚掌大笑道:啊,这就对了。

摄影:折耳兔

日月如梭,灌县河西河东文人之争已成为流传的趣谈。近年来,奎光塔再次维修加固,古塔摇身一变,成为占地23亩的奎光塔公园。

奎光塔公园地处闹市,却独得一方幽静。公园不大,却有着一种山水园林的雅致之美。公园内有都江堰市博物馆、奎光书院,许多书画摄影展览、非遗民俗展览经常开展,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赏学艺术、陶冶情操的文化场所。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惬意的午后,沏一壶茶、挑一本书,坐在公园的一角,静静感受在城市生活里流淌的慢时光,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啊。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小编按:历史中的都江堰故事,等着你来探寻~(图文据折耳兔、董旭龙、艾亭yy、安娜奇奇图、时光搁浅,风儿依旧、悠然蜀客、云卷云舒、青城山都江堰、古堰行舟、文磊、都江堰档案馆、都江堰文体旅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 办:都江堰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董 柳、代 阳

值班编辑:陈艾琳

世界水日|一起聆听都江堰与水的故事~_腾讯新闻

世界水日|一起聆听都江堰与水的故事~_腾讯新闻

世界水日|一起聆听都江堰与水的故事~

又见都江堰ID:youjiandjy

在离雪山最近的公园城市,又见都江堰一切美好......

水是生命的源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

今天是世界水日,就让我们由水说起,一起来看看都江堰的水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和习俗活动吧!

闫明苑摄

岷 江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母亲河”,那岷江就是都江堰人民的母亲河。都江堰是岷江流向川西平原的出水口,岷江水经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七大主要河流,以及13条山溪穿境而过,大小水道遍布全市。

云卷云舒摄

岷江水经由“天府源”,由北向南,一路顺流而下,滋养了成都平原这片广袤大地。

云卷云舒摄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作为天府源头、“三遗”之城的都江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以水为魂、因水而兴,担当起成都平原水源涵养地的重任。

邓青摄

在这里,有世界水利工程“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始终守护着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趁着世界水日,一起走进都江堰,感受水文化的魅力!

邓青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早在秦代,岷江就被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之一,它孕育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堪称我们的母亲河。

邓青摄

但它同时又泛滥成灾,旱涝无常,冲毁庄稼,卷走牛羊。上午岷江两岸的人民还在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下午可能就要抱头痛哭,因为丰收的五谷可能已经颗粒无归。以致有诗云: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公元前276年,秦襄昭王任命李冰担任蜀郡守,改写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代蜀地人民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历史。

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区域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修建者多达十万人。经过数次勘测,李冰决定,用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来构建都江堰的渠首工程,保证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如此庞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却没有修建一道水坝。李冰没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而是师法自然,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何勃摄

它的治水经验与河工技术也默默地延伸到了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都江堰用它独有的科技灌溉着华夏大地。正如余秋雨所说:“我以为,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贾旋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

第一道工程是鱼嘴工程。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

向力民摄

它修建在岷江的弯道处,汹涌的水流到了这里会被这道“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第二道工程是飞沙堰。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已经不再那么汹涌,但依旧携带大量沙石,这时就需要飞沙堰的作用了。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

▲泄洪中的飞沙堰

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云卷云舒摄

第三道工程是宝瓶口。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何勃摄

宝瓶口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治水时,花了8年时间将石壁凿开,形成了如今千年不变的宽度,被分开的玉垒山形状如石堆,后人称之为离堆。

邓青摄

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远古对河神的祭祀。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

都江堰修筑成功后,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人们为了纪念李冰,于是逐渐将“祀水”改为“祀李冰”。

每年冬季枯水期,堰工们根据“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岁修内、外江河道。清明当天,先祀李冰父子,而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奔流入宝瓶口,润泽川西平原、灌溉千里沃野,造就天府之国。

时间荏苒,岁月如歌。都江堰放水节年年相沿、世代传承,尽管其形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人们对先贤的感戴,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始终如一。

小编按:因堰而起,因水而兴,快来都江堰感受水的魅力、体验水的文化与习俗吧!(图据青城山都江堰、闫明苑、云卷云舒、邓青、何勃、贾旋、向力民,在此表示感谢!)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 办:都江堰市网信中心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董 柳、代 阳

值班编辑:周鸿雁、陈艾琳、彭利娟